誠實是最好的處方 —— Demo症候群

文/黃蓁言 圖/政大金旋獎影像組

「從什麼時候開始鼻塞/在空洞的身體/從什麼時候開始忍耐/那些鬱悶的空氣」舞台上的主唱兼吉他手陳竑宇以從容而隨性的唱腔,將這些仔細聽才發覺頗為沉重的歌詞,以近乎輕描淡寫的方式唱出,聽眾的情緒在以電子搖滾為基底的輕快編曲中緩緩擴散。當強烈的鼓點落下,鼓手張惟碩將曲調由自言自語的獨白,轉變為無從壓抑的釋放,間奏後緊接著電音的鋪陳,最後以吉他輕快的掃弦收尾,整場演出節奏明快,情感起伏轉變收放自如,兩人都展現出穩定的表現與相當的默契。

⠀⠀⠀⠀⠀⠀ ⠀

小團誕生,請多指教

對多數聽眾而言,「Demo症候群」這個名字並不熟悉,全因這支樂團成立僅僅一年。成團後首次參賽,Demo症候群隨即以〈鼻塞〉一曲奪下第四十二屆金旋創作大賞、最佳作詞人獎及最佳作曲人獎,而面對這令人欣喜的結果,主唱陳竑宇大方表示:「得獎當下腦袋就是一片空白,就很爽!」隨後兩人也只是謙虛微笑,一如在舞台上的淡定表現。

而 Demo症候群的誕生,皆源於學習音樂的緣份。高中時加入吉他社的陳竑宇,因草東沒有派對、老王樂隊等樂團而燃起音樂創作的熱情,在增進自己的路上,他與工作室中學習爵士鼓的同門學生張惟碩相識。經工作室老師陳翰的媒合,帶著不同的背景,交會於相同的熱忱,以陳竑宇為主唱、吉他手,張惟碩為鼓手的Demo症候群就此成形。

⠀⠀⠀⠀⠀⠀ ⠀

患者即歌者

如果你在網絡上搜尋「Demo症候群」,跳出的作品只有一首〈鼻塞〉,但實際上他們的創作絕不止於此。早在 2023 年起,陳竑宇就在 StreetVoice 街聲和 YouTube 上發佈自創曲,點開他的音樂播放列表,躍於眼前的就是十多首不約而同綴上「Demo」的歌曲,〈鼻塞〉就是其中之一。

Demo 的積累是追逐理想的證明,亦是內心症狀的反映。他們習慣將作品保持在「待觀察」的狀態,一遍又一遍地修正與推翻,這使他們的作品更趨成熟,卻也漸漸成為「Demo 症候群患者」。這種執念在排練時更為顯著 —— 錄影、播放、重播,再錄影,這一連串動作填滿了 Demo症候群練習的日常,只為呈現出令自己滿意的表演。「還是會習慣想到我們各種烙賽,就會習慣一直反省。」陳竑宇坦言,於是排練的過程成為了一場自我診療,讓他們不得不將心中的疑慮攤開,持續檢討,再逐一斷診。

⠀⠀⠀⠀⠀⠀ ⠀

唯一的解藥

回溯 Demo症候群的「病源」,並非源於一朝一夕的感受。陳竑宇從高二開始參加伴奏比賽,一路上全心投入卻不盡如人意,失重的心緒與頻繁的自省使患得患失在焦慮中悄然滋生。「太輕易感覺到窒息/就快要失去力氣」在內耗的迴圈中,他選擇將內心的黯淡化作詞曲,既是反思,也是提醒,「就是罵自己不要得失心那麼重,要好好表達。」陳竑宇解釋道。

在尋找出口的途中,兩人恰巧結緣組成樂團,而因自省的習慣,他們將對自己的期盼與警惕融入團名,如陳竑宇說明 :「我們腦袋想的那個完美的狀態不存在,所以想說可以多接受現在這個狀態的自己,這就是團名的初衷。」

「像〈鼻塞〉是一個有點無奈、迷茫的情緒,但還是希望可以堅定的表達。」張惟碩說道,一向將生活經歷化成創作養分的他們,謙虛表示自己對音樂並無偉大的理想,惟願能跟隨分享的初衷,用音樂的方式詮釋心中的念想。「病症」既無法根除,就不必著急痊癒,只管誠實地表達自我,這是兩名音樂人的初衷,也是兩個凡人自癒的解藥。

⠀⠀⠀⠀⠀⠀ ⠀

繼續期盼,大口呼吸

談及樂團對未來的規劃,兩人表示往後或將帶來與〈鼻塞〉不同風格的作品,也說明了各自的期許,陳竑宇打趣地表示:「理想是一年內會發專輯啦,然後多跑一點現場,不然我們現場 talking 什麼的太尬了。」張惟碩則肯定地回答:「希望能在打鼓上越來越有辦法將想呈現的東西打出來。」而對於專輯的模貌,兩人同樣希望能誠懇地表達,與更多聽眾產生共鳴,繼續遵循自己的初衷。

誠實是貫穿他們生活的旋律,儘管有些粗糙,有些不完美,但在 Demo症候群的音樂中,存在一種平淡但罕有的氣息。如同張惟碩對自己的期許:「碰到挫折不要怕,就繼續前進。」或許他們並未察覺,這份誠實正在將曾經堵塞的出口一點點地鬆動,而在競爭無限的時代,也唯有如此樸實的動力能將麻木與空洞驅散,能使你我在這鬱悶的空氣裡,繼續期盼,大口呼吸。

Comments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