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加芝 圖/謝佳妤

隨著決賽的圓滿落幕,第四十二屆政大金旋獎也迎來尾聲。貫徹年度主題「光」,歷經一次次折射,映出各式的自己,參賽者們如萬花筒般絢麗、獨一無二。本屆決賽榮幸邀請到黃韻玲、陳君豪、黃少雍、謝宇威、鄭宜農、小樹老師擔任評審,與我們分享關於此次比賽的感受與觀察。

對於本屆決賽的整體表現,宜農老師分享,看見許多作品裡的有趣,希望大家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有趣」,並學會珍惜與放大這份獨特性,讓它成為創作中持續發光的元素。宇威老師則提到,唱歌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但最終還是要回到如何展現出自己的聲音與特色,這才是讓作品留下記憶點的關鍵。少雍老師則真誠地說:「不要聽別人的建議,這句話也包括在內。」他提醒創作者,外界的聲音可以參考,但最終還是得由自己判斷及取捨,找到適合自己的創作之路。

⠀⠀⠀⠀⠀⠀⠀

綻放的瞬間,凝成耀眼的光

談及在本屆政大金旋獎有亮眼表現的 Demo症候群,君豪老師分享了他評選的標準。當〈鼻塞〉表演到副歌時,就讓他立刻有了「想買下這首歌」的衝動。老師坦言,自己在評斷作品時,並不只是依據好不好聽,更會思考:「如果今天要投資這首歌或這個人,我願不願意?」這樣的投資思維也成為他評選的依據之一。而討論到「最佳現場演出」獲獎者 東部壞男孩 Bad Boys From The East,評審們一致認為,創作上不僅詞曲達到水準以上,現場也極具感染力,他們在舞台上的表現自然、放鬆,讓評審感受到意外的驚喜,成為整場比賽中令人眼睛一亮的存在。小樹老師則以他一貫精準、感性的判斷指出,他對 yyt and his Friends 的認可,在短短三十秒內便決定。「那種感覺很像看跳水比賽,」他形容道,「不一定要做最難的動作,但如果選了高難度又跳得漂亮,那分數自然就高。」

在比賽過程中,但凡過於緊張、太在乎名次,便會變得不自然,在最「easy」的狀態下盡情享受舞台,展現對於表演的渴望才是關鍵。老師們特別提及,有組參賽者雖未得名,但誠懇且帶有趣味的演出,令人深刻印象。團員們在台上放聲吶喊,結束時還鞠躬致意,展現出強烈的表演企圖心,即使演出不夠完美,依然讓人感受到他們真心想把表演呈現好的那份熱情。

宜農老師接著從表演者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個人與團體演出間的差異。她指出,獨自演出時,表演者需要足夠的氣場與穩定的情緒,讓觀眾即使只看一個人,也能專注並被吸引,這不需要過多複雜的技巧,而是要將自己呈現得清楚、明確。然而,在 full band 形式演出時,挑戰變得更加複雜。「你必須要了解自己,但同時也要學會理解彼此,卻又不失去自己。」她說,這種過程極度困難,甚至有點違反人性,因為創作本身是很自我的事,但團體合作卻要求彼此協調與讓步。如何在這之間找到平衡,並且玩得開心,是她多年來持續練習與體會的課題。

⠀⠀⠀⠀⠀⠀⠀

音符的交織,展現作品靈魂

在這次的比賽中,評審們對於樂手的表現也給予了細緻的關注,不僅是技術上的展現,更在於他們是否能為整體音樂加分,而非單純追求個人表現的精彩。評審老師指出,這次選出的最佳樂手,都是那些能夠讓歌曲更完整、更動人的存在。

例如非原創-個人組〈思念〉的吉他手蔣婕甄,彈奏內容雖然不算困難,但她用細膩的音色與手感,成功營造出讓歌手能自在投入情感的演唱情境。這樣的演奏甚至讓人幾乎忽略吉他的存在,而只沉浸在歌曲本身的氛圍裡,這正是為音樂「加分」的最佳範例。另一名最佳樂手的得主 阿克沃Awkward 的吉他手 林伯儒 也展現出極高的整合力,音色、頻率與整體編制契合得恰到好處,讓每個人「黏在一起」,使整首歌聽起來非常舒服。而 yyt and his Friends 的鼓手 羅亦竣 則是對鼓的掌握尤為出色,節奏的推進與氛圍的營造都顯得相當自然,讓君豪老師不禁讚嘆:「我覺得他就是對鼓有真愛,所以才會把鼓打得這麼好。」

然而,在技術層面上,也有一些現象值得關注。君豪老師坦言,現在願意長時間練習樂器的人,似乎越來越少。他回憶十多年前作為評審時,每一組樂手的演奏幾乎都讓他驚艷,感受到那股音符之間燃燒的熱情與努力。相較之下,如今因科技進步,許多人轉向仰賴電腦與軟體,純粹技術的磨練反而變得稀有。

「不過,正因為這樣,現在就是『逢低買進』的好時機。」君豪老師笑說,如果在這個時代還願意好好練習樂器,反而更容易脫穎而出。他以自己的經驗分享,過去曾每天練習十幾個小時,即使現在工作繁忙,只要有時間,他仍然會拿起吉他持續練習。「但練習也不只侷限於傳統樂器。」他補充道,「只要你對某個樂器,不論是吉他、合成器,甚至電腦本身,投入一樣的熱忱,它就會有所回饋。」

對於現今許多參賽者使用自製 program 或電子聲響進行演出,少雍老師直言:「整體而言都可以再加強。」他認為,這個階段的音樂創作,program 應作為輔助,而不是主體,可以再多加思考聲音設計與編排,重點仍在於不要讓演出因此失去生命力。

⠀⠀⠀⠀⠀⠀⠀

從誠實出發,綻放獨特光亮

一個作品除了旋律的編寫外,詞亦是重要的靈魂。宜農老師談到,人生階段本身就充滿了趣味,或許我們無法用年紀去精準劃分某個人的「階段」,但從作品裡的用詞、情感、觀察角度,其實能夠感受到創作者正處在哪一個位置。因此,有沒有誠實面對自己當下的狀態,有沒有用自己的姿態,把這階段的經驗好好寫出來,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反而是試圖想要突破自己人生階段,去談更遠、更成熟主題的作品,容易讓人覺得稍顯勉強。」宜農老師說,即使能夠感受到創作者目前所處的階段還有限,但這份「生嫩」本身是很美麗的,不要害怕自己的生活經驗,也不要否定這些階段性的真實,因為那正是創作最珍貴的地方。

從語言與文化的角度出發,宇威老師則提出另一層觀察。他指出,現在許多年輕創作者受西洋流行音樂影響甚深,作品多數試圖貼近國際潮流,但也因此容易忽略本土文化。他提醒年輕音樂人,除了掌握外界的流行趨勢,也要回過頭認識自己所屬的土地 ── 例如台灣民謠的語調、北管的旋律,甚至不同族群的聲音記憶。「一個創作者,其實就像一位修行人。」宇威老師說,「你必須在各方面都努力充實自己,不只在技術上,還要對土地、對語言、對社會現象有深刻理解。」尤其是在台灣這樣族群多元的社會中,文化素材無比豐富,若能從這些本土語境中取材,往往更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音。

最後,小樹老師也指出,大家在社群上發文都很有創意,一旦撰寫成歌詞,反而會回到一種「格式化」的方式,顯得可惜。老師特別提及創作組 老大不小 Grown Ages 選擇書寫「惡房東」的主題,觸及年輕人租屋時的難題,雖然這首作品的處理還有提升空間,但老師仍肯定這樣的題材選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他提到,在流行歌曲中,這類貼近生活又具社會觀察性的主題其實很少見,而當年輕創作者願意從切身經驗出發,書寫這些常被忽略的場景,讓作品真正反映出他們的個性與這個時代的聲音,本身就是創作的勇氣與價值所在。

這些回饋與觀察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創作不只是模仿與技術的累積,更是對自我、對環境、對文化的誠實對話。誠實面對自己所處的階段,並勇於書寫這個階段的真實時,創作便會自然綻放出屬於個人的光亮。

⠀⠀⠀⠀⠀⠀⠀

以大膽為筆,映照真誠稚嫩

近年來的音樂創作風貌悄然轉變,過去的作品可能較為輕盈自由,曲風中充滿民謠或另類實驗的氣息,也更敢於表達一些「奇怪」、難以被理解的聲音。然而現在,許多年輕創作者似乎變得更為謹慎,這種轉變或許來自社群媒體,大家都在意作品是否能被快速理解與傳播,於是逐漸捨棄那些可能引起疑問或爭議的元素。

某種程度上,這是過早的成熟,本該是探索與碰撞的年紀,卻開始選擇「安全」的創作方式,避免冒犯、避免失敗。少雍老師指出,過去總有些「奇奇怪怪但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而如今則多了許多技術成熟卻缺乏個性的歌,讓人難以分辨誰是誰,缺乏辨識度成了新世代創作者的共同困境。

關於這種改變,小玲老師也向我們分享,過去要知道音樂人做了什麼、學到了什麼,需要親自去錄音室蹲點,只為了偷聽一段聲音、學習一種技巧,那是一種對知識與靈感極度渴望的年代。而現在時代很幸福,但同時也很危險,資源與工具樣樣觸手可及,幾乎人人都可以「做音樂」。然而,當門檻降低到幾乎不需要學習,當「會做」變得比「會聽」還普遍,真正懂得用耳朵吸收與判斷的人反而變少了。大家都擁有一樣的資源時,真正能區分差異的只剩下「你怎麼想」、「你怎麼詮釋」,創作跟非創作其實都需要創作,即使是翻唱,也依舊需要自己的獨特性。

不怕丟臉、也不要急著成為所謂的「成熟創作者」,是老師們給年輕創作者的提點,作品不夠完整、能力還不到位都沒關係,因為每個人都是從那樣的混亂中走過來的。

⠀⠀⠀⠀⠀⠀⠀

累積音樂養分,琢磨自我風格

風格的養成,從來不是憑空出世的,一個人的作品,基本上就是聽過什麼、接觸過什麼的反射。小玲老師說,音樂的「八字」會在每個人開口時呈現,也因此,要不停地聽 —— 聽習慣的,也要逼自己去聽討厭的、聽不懂的、完全不認識的。不論是南管北管還是國外的地下音樂,這些東西不一定要馬上愛上它們,但它們會在某一天潛入自己的創作,變成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君豪老師則鼓勵大家要勇敢推銷自己的音樂,特別是對於華人或台灣音樂人而言,行銷自己往往不是一件習慣的事,但這其實非常重要。他認為,讓別人認識自己的音樂,甚至讓自己「被看到」,都是需要練習的技能。「如果有才華,就加我 IG,把自己的作品推給我。」他半開玩笑地補充。

小玲老師則提醒大家,一定要把作品放到平台上,也務必寫好自己的自我介紹。她指出,有些人的自我介紹完全空白,或只是用一些空泛的形容詞帶過,讓人無從了解團體的成員、分工或成立時間等基本資料。這些看似瑣碎的事,其實是建立自我認識與對外傳達的第一步。宜農老師建議,創作者可以不定期重新書寫自己的自介,這不只是更新資料的動作,更是一種回顧與整理的過程。「你會發現自己又完成了一些事,也會更知道如何跳脫自我感受,從比較客觀的角度看自己現在走到哪裡。」如此慢慢浮現的輪廓,能夠幫助你更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形狀。

老師們沒有給出一個「快速找到風格」的公式,但他們用經驗證明:風格,是持續嘗試出來的;聲音,是犯過很多錯以後,累積尋找出來的。無論此次結果如何,喜愛音樂、依舊前行在創作路上,這就是最重要的事。

⠀⠀⠀⠀⠀⠀⠀

再次誠摯地感謝六位老師擔任本屆政大金旋獎決賽評審,毫不吝惜地向我們分享經驗與看法,給予寶貴的回饋。第四十二屆政大金旋獎於 06 月 08 日落幕,也為本屆政大金旋獎畫上休止符。這一年間,接受的所有建議、來自各方的支持,都將成為政大金旋獎成長的力量。從今以後,我們也將致力於提供舞台給青年創作者,為了推廣學生音樂而奔走,持續投入我們對音樂的熱愛。

年度主題「光」,象徵對未知世界的嚮往,是我們心中不滅的存在。在追尋理想的路上,或許仍有更多的燦爛與黯淡,但只要謹記心中最初的那盞微光,屬於你的光芒便不會熄滅。勇敢地綻放吧、懷抱自信地描繪屬於自己的光軌 —— 你的耀眼,也終將成為照亮他人前行的光。

Comments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