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婕苓 圖/謝佳妤
政大金旋獎邁入第四十二個年頭,今年,我們以「光」作為年度主題,邀請閃耀樂壇的音樂人與我們一同點亮這座舞台。其中很榮幸邀請到孔書亞為本年度製作片頭音樂。光,是清晨從雲霧穿透,金黃色的曙光;是漆黑的海面上,指引船隻的燈;也是政大金旋獎舞台上,音樂人彼此映照、折射的色彩。
作為曾參與政大金旋獎的參賽者,孔書亞對於能夠再次參與政大金旋獎的片頭音樂製作感到開心。孔書亞提到,作為參賽者,在比賽的過程中會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遇到許多厲害的人會使自己感到壓力。而製作片頭音樂時,心境上變得比較開放,能夠純粹地用音樂去描述心中對於光的感受。
⠀⠀⠀⠀⠀⠀⠀ ⠀
譜光的流動和聚合
政大金旋獎片頭音樂以純音樂的方式呈現,用音符純粹而細膩地傳達孔書亞對「光」的詮釋。孔書亞提到,片頭音樂會在政大金旋獎中反覆出現,如果加入人聲或歌詞,會讓音樂傳達的意象過於明確、進而干擾聽者的體驗。純音樂的力量,是能在傳達創作者情感的同時給予觀眾更多想像空間。他利用純音樂的形式、鋼琴的旋律、合成器的編排,從片頭鋼琴的點亮,到中段音樂的發散與飄動,最終在結尾使樂器齊聚,如同微弱的光點匯聚成一道明亮的光線,將音符譜成光的流動和聚合。
此外,孔書亞也分享這次的片頭音樂,藏有對過往作品的呼應。前年參加政大金旋獎時,他曾獲得非原創組最佳編曲人獎,當時為歌曲〈濃縮藍鯨〉重新編曲,而這次的音樂創作正延續了那首作品的概念:抽象、深邃,如同在黑暗的海底對光的渴望 —— 而這份渴望,恰巧也呼應今年年度主題「光」所傳達之意象。
⠀⠀⠀⠀⠀⠀⠀ ⠀
嚮往光、追尋光
談到學習音樂的契機,孔書亞回憶道:「小時候,奶奶家的巷子後住著一位鋼琴老師,我總能透過窗戶聽見鋼琴聲。」後來,孔書亞的父母親詢問他是否想學習鋼琴,鋼琴的旋律像點點微光,指引他走上音樂這條路。孔書亞從小學習古典音樂,到青春期接觸周杰倫、王力宏等華語流行音樂,再到大學開始探索爵士與獨立音樂,如黃宣、方大同、陶喆等。而他特別提起 Jacob Collier,這位擅長使用多種和聲豐富歌曲色彩的作曲家,帶給孔書亞許多啟發。
孔書亞曾在教授音樂時提到,音樂就像一門語言,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如果我們從小都有學音樂,並且像說中文一樣,每天講、每天接觸的話,可能相對容易,但因為音樂這個語言,包含很多技術上的使用。」孔書亞坦言,音樂之所以難,是因為它不只是聲音的堆疊,更包含龐大的技術門檻與感性理解。但他依然認為,若真心喜歡音樂,便會願意珍惜它,即使必須走過一段漆黑的道路,也不會輕易放棄前進。正如孔書亞所說:「音樂有太多種不同的樣貌,而我就是喜歡它。」這份喜歡,便是指引他繼續追尋音樂的光。

⠀⠀⠀⠀⠀⠀⠀ ⠀
音樂道路上的點燈人
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孔書亞會思考許多想像中的聲音與畫面是否「正確」,但隨著創作與演出的機會越來越多,他也體認到音樂其實沒有絕對的對錯,要學會相信自己的品味與直覺,並開始理解音樂的自由與多元。在開始教學鋼琴後,孔書亞透過回顧自己學習的過程,找出幫助學生打破框架的方法,同時再次審視自己如何從古典出發,轉向更開放的音樂語彙。對孔書亞而言,教學能夠讓他回望自己走過的路和點亮的燈,讓這些燈光繼續指引著同樣熱愛音樂的人。
近年來,孔書亞積極推廣即興演奏。對音樂的本能喜愛與持續實踐,讓孔書亞不斷地彈奏、聆聽,進而在生活中慢慢累積出即興的語感。他也觀察到,許多從小學鋼琴的人雖然彈過無數曲目,卻很少將那些內化的素材加以運用,用音樂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情感。孔書亞認為,音樂語言的豐富與自由並不侷限於單一類型,他希望能成為一座橋樑,讓習慣古典訓練的音樂人勇敢嘗試即興與流行,也鼓勵流行音樂創作者回頭接觸古典基礎,讓音樂更加立體與飽滿。

⠀⠀⠀⠀⠀⠀⠀ ⠀
回望過去,展望未來
談到未來的規劃,孔書亞預計將持續投入配樂製作,並與合作夥伴共同發行一張收錄約六首作品的 EP。此外,他也正在籌備一張完整的專輯,這張專輯將聚焦於目前臺灣較少見的黑人音樂風格,試圖在曲風與概念上提出嶄新的嘗試,為臺灣音樂圈注入更多元的聲音。回顧當年參與政大金旋獎時的自己,孔書亞提到,當時過於專注於「把歌唱好」,反而忽略了情感的傳達與語氣的細膩掌握。如果能回到那段時間,想對自己說:「要多感受自己唱歌的語氣。」如同孔書亞一直以來對音樂的信念,去感受音樂中的情緒、去表達、去相信自己。
對於正在音樂路上探索的年輕創作者,孔書亞也分享了他的建議。孔書亞認為,若真心想走音樂這條路,就必須把音樂當成一門需要研究、理解與持續投入的學問。他鼓勵年輕音樂人多聽、多搜集、了解不同類型的音樂風格,接觸更多元的聲音。孔書亞也特別提到,做音樂這件事,不應太過執著於名氣與得失而犧牲最初的創作初衷。他說:「不要為了想紅而失去你本來想做的東西。」這番話,是對創作本質最真摯的提醒,也是他一路走來,所堅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