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抒發,是音樂人在金旋舞台上的唯一任務、也是政大金旋獎的最終使命。
校園民歌時代的開始
民國六十六年,新格唱片舉辦第一屆「金韻獎」校園民歌比賽,校園民歌正式與流行音樂作出了切割。一年一度的金韻獎造就了不少知名校園歌手,例如:政大畢業校友黃大城以及當時仍在學的侯德建等。而當時所謂的「民歌化」,主要是以吉他取代鋼琴,改編歌曲、嘗試創作。
「Brother 5」的成立
民國六十八年夏天,五個在外租房子的振聲合唱團男生,在吃完宵夜後,漫步於空曠荒涼的新光路上,其中一個人哼起了美國「Brother 4」合唱團的歌,其他四個人竟然可以即興應和,隨後突發靈感,直奔女生內舍後方草坪(今莊敬九舍),對著女舍唱了一首又一首的情歌。那天之後,政大多了一個男聲重唱團「Brother 5」,很快的在政大建立知名度,應邀前往各系或社團迎新、送舊演出。
政大金旋獎的誕生
民國六十八年秋天,「Brother 5」的成員,分別擔任了振聲合唱團團長、顧問以及吉他社的正社長、副社長,在社團負責人研習會中幾位共同推動音樂風氣的伙伴提出「政大人的民歌比賽」的構想,決定在次學期試辦。
民國六十九年三月,由代聯會(即當年學生會)主辦,以當時的金韻獎為榜樣,定名為「政大金旋獎民歌比賽」,由振聲合唱團、吉他社負責鼓勵同學參加。比賽分為獨唱以及重唱兩組,由於參賽隊伍過多,分為初賽以及複賽二階段,初賽地點為活動中心禮堂(今雲岫廳),決賽則在四維堂舉辦。政大金旋獎發掘音樂人才與潛能、促進音樂交流的精神,自此脈脈相傳了三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