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加芝 圖/吳哲宇
政大金旋獎邁入第四十二個年頭,今年,我們以回家路上為題發展出年度企劃《歸徒》,邀請如今在樂壇閃閃發光的歷屆參賽者回到政大作客,並與我們分享他們蛻變為光芒的故事。

一份意外收穫的認可
「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繞了幾圈又走到盡頭」這首醞釀於政大周圍巷弄的〈兒戲〉,見證了李友廷與政大的緣分。畢業於世新大學的李友廷,在學生時代經常與三五好友在政大吃宵夜、深夜暢談,留下無數青春回憶。這一次久違地回到政大,李友廷與我們回憶著他與政大、政大金旋獎的過去,還有他自己的創作。
李友廷首次踏上政大金旋獎的舞台是在第二十九屆的決賽,擔任當屆獨唱組第一名鄭雙雙的伴奏,卻一舉獲得評審團大獎。談及這段未曾計劃的收穫,李友廷表示:「非常開心但又不可置信吧!雖然那時候參加了很多校園比賽,但政大金旋獎幾乎是大專院校比賽中最頂尖的,所以在這裡獲獎感到格外踏實,好像達成了某種成就。」
「獎盃就是獎盃、你還是你自己。」即使在比賽中受到肯定會帶來一些自信,也可能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才華,但李友廷認為,獎項的意義並非讓人停留在過去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繼續前行,獲獎的下一件事情就是放下。「很多時候得到之後,可能會以為自己擁有了什麼,但其實就只是象徵一段努力的過程,人還是得往前走。」

植物燈賦予光,生活化為肥料
第四十二屆政大金旋獎的年度主題是「光」,象徵著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光,而能互相照耀、交織。若要用一種光形容自己,那會是什麼?
「全光譜植物燈!」李友廷興奮地回答,熱衷於園藝的他給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回覆。他分享,自從搬入新家擁有陽台後,他便成了居家園丁,細心呵護著花花草草們,而在那便有一盞全光譜太陽能模擬植物燈,因為陽台的採光不太好。
植物燈小小一盞卻是植物重要的生長來源,能夠方便地設定照射時間與照射量,避免日照過多或過少,且照射範圍不大,但卻足以滿足植物的成長需求。如同李友廷的創作,配置簡單卻充滿層次感,清亮迷人的嗓音與明快動聽的吉他交織出每一首精緻動人的作品,既展現多樣的演唱技巧與編曲變化,又能在不同作品中呈現不同面貌,時而深情、時而幽默,長久以來一直帶給聽歌者溫暖與共鳴。
新家陽台也成為李友廷近期的創作靈感來源,栽種初期,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的馬鈴薯長得異常快速,最後卻整株倒下,他才意識到原來是「徒長1」現象。這讓身為音樂人的他深有感觸,將植物的徒長與人和人之間類比,如同深知自己在一段不健康的關係裡,卻還是拼命努力著,期盼得到一些光,追尋僅存的希望,最終結果即是壓垮自己。這樣的生命體悟,融入了他的音樂,成為一種真摯的情感表達。
對於李友廷而言,生活的每個當下都可能是重要的靈感來源,隨時都有著可以觸動自己心緒的存在,無論是一株植物、一道料理,還是一個人,寫歌既是在日常之中的經驗回饋,也是對重要之人的親暱絮語。

灌溉成熟的音樂哲學
談及對創作的堅持,李友廷雀躍地笑:「堅持嗎?我覺得叫堅持,不如叫做沒有改掉的壞習慣。」在創作歌曲時,他通常會有一個明確的構想,並試圖為其勾勒出具體的輪廓。然而,當技術能力不足、靈感枯竭、狀態不佳時,便無法將這些構想付諸實現。他比喻道,這種情況就像試圖畫一隻雞——心中對雞的形態十分清楚,但若缺乏動力或能力去完成,就只能擱置一旁。這些未完成的「雞」隨著時間不斷累積,雖然每個構想的初衷他仍記得,但這些未完成品漸漸成為了記憶中的負擔,佔據了腦海的空間。
隨著時間流逝,李友廷對音樂的態度也悄然發生改變。過去,他總是執著於讓自己看起來很厲害,而如今,他更重視平衡與適度。他形容這種轉變就如同做菜——過往偏愛重口味料理,現在則追求剛剛好的風味。如此追求平衡的過程李友廷也表示趣味十足,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音樂能承載他真正想表達的內容,而非單純展現技術。
對於舞台,他也因時光逐漸有了更深刻地體悟。在李友廷眼中,現在的舞台如同一面鏡子,每一次站上台,都能夠讓他更清楚地檢視自己的內心。在表演時,他常感受到時間的步伐緩緩慢了下來,台下觀眾的每個細節如同走馬燈般,被他一一捕捉——左邊的情侶似乎在爭吵,而右邊的這個人像是在追求另一個人……。李友廷開朗地笑道:「這種感覺有點像動畫《咒術迴戰》中所描述的『無量空處』,在唱歌的同時,也接收到大量的觀眾資訊。」這些細節提醒著他關注自己的情緒與狀態,並與自己更加連結。
李友廷用創作記錄成長,也用音樂探索自我,在與音樂共舞的路途上,他不僅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節奏,也賦予了音樂更多豐富的層次。這份對於音樂的真摯與坦然,讓他的創作不僅僅停留在旋律本身,更滲透到聽者的心中,成為一種陪伴與力量,散發出溫暖而深刻的生命力。

堅韌且隨風搖曳成長著
不過一路走來也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在面對創作時,李友廷坦言,評判一首歌「會不會中」,並非單靠遵循某種形式就能決定。「像〈誰〉這首歌當初還是 demo 的時候,也是被 pass 掉的東西。」他沉思片刻後說道「就是在那個瞬間,會覺得『啊。又來一次了。』體認到創作在沒有成為完成品前,它的價值很難被發現的,多少會感傷吧。」這樣的經驗雖令人挫敗,但也成為創作路上的常態。
或許在每一次困境中,人都渴望能有個人向自己伸出援手,但隨著年歲增長,他也體悟到,唯有自己學會消化那些沉重的情感,才是解決之道。他形容生活的起落如同在山路間行走,有時需要緩緩地下坡,接受暫時的失落,再悠悠地上坡,等待時間將情緒一點一點平復。「而那些過於深刻而痛楚的情緒,就寫成歌吧!」這是他與情感和解的方式,也是讓生活多一些真實溫度的證明。
對於創作,李友廷始終懷抱著一份堅持,或許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對自我的誠實,從不為了創作而創作,也不願為了迎合商業需求而妥協自己的初心。至今,每一首作品都忠實呈現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與情感掙扎。即便是商業合作的案子,他亦自信可以堅持這份信念:「只要對方願意信任我,我就有能力創作出讓雙方都滿意且真誠的作品。」

緊張是陽光,實踐是水分
面對上台前緊張不安的情緒,李友廷自信地表示他有一套自己的邏輯,並侃侃而談。即使作為音樂圈的前輩,站上陌生舞台,他仍難免心跳加速、身體僵硬,緊張反應在所難免。因此他認為,要去練習認識緊張時的自己,藉由觀察肌肉過度僵硬、腦袋胡思亂想的狀態,進而習慣這種氛圍,也就是說,不要錯過任何生活中,有機會在緊張情緒下表演的機會。「推薦大家家庭聚餐時大方表演吧!」緊接著便分享了他自己荒謬難忘的經驗。
在某一年的年夜飯,每次見面總要他唱歌助興的大伯又再次說著,過去總是尷尬拒絕的李友廷決定來個絕地反攻,於是拿出吉他自彈自唱,心裡暗想:「哈哈!震懾到你了吧,看你還能怎麼辦。」沒想到這位大伯竟然開始,無預警的、沒有在節拍上的拍手,且自顧自的高聲唱著不相干的歌曲。「我那時候完全被擊垮了……」李友廷綜藝摔的同時這麼說著。
不只要嘗試面對緊張,李友廷也坦言擁有實踐力,持續推出新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他笑著說:「固然有寫,但發出來才算數,這是我對自己講的。」在他眼中,創作不僅是寫歌,勇敢地發表作品更是創作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輸出,整個流程就會卡住,就像阻塞的血管一樣。」因此,他鼓勵著年輕創作者,無論如何都要試著把作品發布出去,即使感覺有些不夠完美之處,至少可以當作一個 demo,也更進一步說道,或是拍個影片、發一段 reels 都好,都會有助於整個創作過程更加暢通。
不過隨後他也心虛地補充道:「我這麼久沒有發歌的人,好像沒有什麼資格講實踐力。」也因此在談到 2025 年的規劃時,「今年絕對有新作品問世。」李友廷大聲地精神喊話:「自信!我有自信一定可以做到!寫進訪文就必須達成了!」他也透露接下來將有許多機會能聽到他的新歌,不僅準備好與同學們開「同學會」,也預計在他最喜歡的秋天「繼續烤、和粉絲們變更熟」。

⠀⠀⠀⠀⠀⠀⠀
十三年前,在政大金旋獎決賽舞台上彈木吉他的那個青澀陽光的男大生,十三年後的現在依舊堅持著他所熱愛的音樂創作。不同於以往的是,面對境遇時更加自信、成熟與安然,也愈加專注於自身。過去是一株新鮮小苗的李友廷,現在已成為照亮小苗的光,溫暖綻放著。
- 徒長是指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由於光照不足或其他原因而導致莖節間拉長,植株瘦弱的現象。徒長嚴重的植物往往葉片稀疏、莖稈細長、抗病性差,觀賞價值大大降低,甚至可能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