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定義的創作 -徐立璇、王奕凡
文/王聖棨 圖/第三十九屆政大金旋獎視設組
「我先嗎?」身為這首歌的鋼琴與主唱且負責編曲與作曲的王奕凡,這位靦腆少年難掩獲獎感動傾瀉了笑聲。兩人共同作曲並由徐立璇作詞的創作〈田糸.糸田〉一舉囊括了本屆政大金旋獎的金旋創作大賞、最佳作曲獎、最佳編曲獎等三項大獎,將這首自己口中「難以定義」的創作,透過政大金旋獎的舞台獲得了肯定。
「『田糸』是『累』的拆字;『糸田』則代表『細膩』的『細』,比喻兩個看似相異但同樣強烈的靈魂,以不同的角色面對著自我與他者之間的課題。」奕凡細細說明道。而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聆聽,聽者也可以層層揭露兩人內在的空缺與渴望。
這對相仿相生的孩子——田糸、糸田,誕生於兩年前一堂與戲劇相關的大學選修課期末呈現上,立璇與奕凡也是因這堂課而相識。該課程本是一堂相對輕鬆、主要以聽演講為主的課,期末報告也相對自由,可選擇口頭報告或上台表演,而兩人卻選擇以最費工的「歌曲創作」來呈現,「就是做死自己。」立璇笑說,但也因「做死」,才重生、孕育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田糸.糸田〉。
有著合唱團底子的兩人,創作這首歌最初是以音樂劇為藍本構想,「一開始寫出來的詞量是現在的再多出三分之一。」立璇道起創作最一開始甚至設計了對白,想以劇場的方式呈現。而後受限於作業的時間要求才刪減其中元素,讓它的定位搖擺於音樂劇與流行音樂之間,幾經修改才後以奕凡鋼琴伴奏、兩人合唱的的形式完成了期末呈現。之後,兩人也在為這首歌添上了弦樂編曲,參加了當年的政大金旋獎並晉級到複賽。
跌倒後的再次挑戰
奕凡回憶起當年比賽的挫敗,奕凡笑說:「要對著節拍器練習。」除了基本功不穩以外,一部分也是受困於自身對歌曲定位模糊的心態問題。〈田糸.糸田〉自創作之初便不是以流行音樂的形式出發,全曲沒有任何重複段落,同時又以鋼琴與提琴伴奏,營造出了充滿畫面感的舞台劇樣貌。當時的他受限於流行音樂的框架,懷疑他們類似音樂劇的創作是否能在充滿流行歌曲的比賽中被評價,帶著矛盾出賽也影響了他的表現。
「是什麼原因讓你們今年又拿出來比賽呢?」
「當年比完賽後錄下了 Demo,這首歌在朋友間流傳了許久,很多朋友非常喜歡這首歌,」奕凡答道,「每過一陣子就會有朋友說:『這首歌真的很讚。』」經過兩年的自我整理後,奕凡與立璇終於有能力可以把這首對兩人有重量的歌詮釋完整,所以才再次以這首歌曲參賽。因為這次的比賽他們認識了小提琴手許吟安與大提琴手彭詠晴,並與兩年前比賽一起合作的中提琴手陳姵樺一起組成了這次比賽的五人編制。
相知相遇到共同創作
討論到創作過程,這首〈田糸.糸田〉最初先以鋼琴前奏定調了全曲的氛圍與劇本想像,再由立璇寫出歌詞,最後與奕凡一起依各自演唱的段落分別寫出旋律,「想要旋律完全符合歌詞的聲調起伏與內在情緒。」奕凡補充。藉由這種依詞作曲的方式,使詞與曲兩者沒有任何一方是單純為了陪襯彼此而存在,皆能獨立述說田糸與糸田的故事,相合在一起則更甚美好。而詞與曲的關係就同田糸與糸田兩人,或獨演、或合唱,不一定需要彼此的存在,但因為相遇而相知,所以共演出這動人的劇場。
「像這樣共同創作的感覺應該不錯吧?」
「輕鬆蠻多的。」奕凡幽默答道,立璇也笑出聲來。
奕凡提到創作音樂初期,鮮少有跟他人一起合作的經驗,像是不妥協成為音樂生產鏈上的部件一樣,希望每一步驟都能操之在己,讓自己的每一個作品都是自己的作品。奕凡說:「如果是以前的我大概會連小提琴前奏都自己寫,」他自嘲說,「但我根本就不會拉小提琴。」說到這,共同編曲的小提琴手吟安也笑了出聲。若沒有課堂作業的時間限制、需分組進行的這些「不得不」,奕凡可能也沒有機會嘗試這樣的創作方式。而這首歌的段落不重複、先各自獨白再相遇對唱等巧思,也是因為劇場的課堂性質而加入到創作過程中。這些不論外在條件或自己設定的,這一個個限制反成了構築創意的鷹架,讓我們能看見〈田糸.糸田〉的面貌。
音樂之路的憧憬
立璇說:「現在是越來越想要做音樂的狀態。」即使受到評審的肯定,立璇卻對自己的呈現有許多不滿足,希望透過更多的練習補足自己所缺乏的能力,呈現出自己能夠滿意的作品。
奕凡則分享了他從伍佰與張雨生的作品中看到的深厚音樂底蘊,也希望自己能夠在流行音樂以外的領域能夠有所積累,做出與他人無法複製的、屬於自己的音樂,不論幕前或幕後。
獲獎,對學生音樂人們來說不是結束。音樂系出身的吟安、詠晴,在這次比賽從古典跨入流行音樂,吟安近期也開始跟相關音樂人合作。對商管背景的奕凡、立璇來說,獲獎也肯定了他們在音樂這條人生路徑上的可能性。
從一堂你我都有機會修的選修課,到站上政大金旋獎的決賽舞台,其中或許有機運,但若沒有兩人掌握機運的勇氣與自我挑戰的堅持,也難以達到。懷抱著他們一路走來的這個精神,相信他們在各自音樂領域發光發熱的日子是指日可待的。